澳门新莆京4117.com
德潤農大
當前位置: 首頁 · 德潤農大 · 正文
【農大好故事】壩上農民緻富的福星
日期:2017-01-18 信息來源: 點擊數:

——記農學院張立峰教授

再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來壩上批發錯季蔬菜的各地卡車将排成一字長蛇,浩浩蕩蕩。這一壯觀的景象一直持續到九月上旬。源源不斷駛出的蔬菜卡車,為當地農民換來成沓的鈔票,農民的心裡樂開了花。澳门新莆京4117.com“張北實驗站”站長張立峰教授的臉上也露出由衷的笑容。看到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他比拿什麼大獎都高興。

冷涼蔬菜壩上安家

作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北方旱地農業專題”的主要成員,張立峰1991年就來到壩上地區,緻力于當地農牧業增産、農民脫貧緻富和資源環境綜合治理。當時的壩上是國家級貧困地區之一,農民“能自給,不能自足”,糧草短缺,經濟貧困,生态環境嚴重退化。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張立峰深知農民的疾苦與期盼,自從踏上河北省壩上的土地,他就暗下決心,為當地農民脫貧付出全部的精力。在他眼裡,這片貧瘠的土地不是“包袱”,相反,是支“潛力股”,是未來大有作為的天地。

通過創新技術,在實現莜麥、馬鈴薯、牧草等增産增收,初步解決壩上農民的溫飽問題後,課題組在張立峰的帶領下開始攻占另一“高地”——蔬菜種植。

壩上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土地鹽堿化,蔬菜抽苔開花。課題組通過多周期的水土與氣候環境監測、大量的生産試驗,摸索壩上地區的蔬菜播種時機,篩選适宜種植的品種。很快張立峰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功地種植了大白菜、圓白菜、白蘿蔔,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冷涼氣候,發展錯季蔬菜生産。

然而,在張北推廣蔬菜種植并不順利。在這曆來種菜隻開花不“抱頭”的地區開展這項工作,對于農民來說無異于天方夜譚。1996年的試種是在徐家村的一塊沙梁地,粗放生産慣了的農民将白菜種的壟不成壟、行不成行,當年畝産近萬斤的白菜大豐收,卻賺足了農民的眼球。收獲的喜悅還在後頭。兩個深圳菜商一次拉走了四車菜,12000元的收入讓那些徘徊在溫飽線上、沒見過百元鈔票的農民數了又數,看了又看。

種菜賺錢的好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傳遍十裡八鄉,科技推廣的頭一炮就這樣打響了。這項技術在張家口壩上地區很快得到推廣,迅速擴大到山西、内蒙古等毗鄰地區。我國壩上地區,作物種植結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如今,壩上地區的錯季蔬菜生産面積達到60萬畝以上,成為我國第五大蔬菜生産基地,每年淨增純效益10億多元。“一畝園,十畝田”的經濟收入,使當地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天道酬勤

為了探索壩上生态系統運動規律、尋求農民脫貧緻富的新路子,張立峰飽受凜冽寒風和焦灼烈日的折磨。壩上的冬季寒冷而漫長,氣溫低至零下30多度,寒風刺骨。在這種惡劣氣候中進行田間工作的艱辛,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

壩上地區風沙大,這從當地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可見一斑。“壩上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春天吹出山藥籽,秋天刮出犁底層。”張立峰的嘴唇被強勁的西北風吹開了“口子”、兩隻手被零下30度的低溫凍出了“裂子”。夜深人靜,他咬緊牙關,用胡麻油抹嘴唇,用膠布粘“裂子”。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張立峰一幹就是23個年頭,每年至少120天,都堅持在壩上工作,從來沒有節假日。同學們問他,“這是為什麼?”他淡淡地說:“人這一輩子,不管他幹什麼,幹多麼小的一件事,都應該把它幹好。我選擇了這項工作,就要踏踏實實地幹好。”

天道酬勤。張立峰及其科研團隊多次獲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河北省科學技術省長特别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山區創業獎等。他的職稱也一路破格。

這裡成了人才的孵化器

除了搞科研外,張立峰還肩負着育人的職責。他一直堅持給本科生、碩士、博士生上課,每年的教學工作量都超出規定平台。在學生眼中,張立峰衣着樸實無華,内在博學多識。在課堂上,他總是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他還開設了新課,《農業生态系統與系統分析》、《旱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等,都是他根據科研生産中的實踐體會及成果開設的新課。由于課程内容新、應用性強,再加上張立峰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講解,使他的課備受歡迎。

平易近人、親切感十足的張立峰也有他嚴格的一面。為了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業質量,他整理出題庫,以考試的形式進行結課考核。促使學生課上認真聽,課下及時理解消化;學生的作業中但凡有抄襲,他定會在段落間标明原作者及文章名,給那名學生發回去;在備課室,他多次修改學生的設計方案;在試驗中,他手把手地傳授技術,耐心細緻;在張北實驗站,有的同學不吃早飯,有的把吃剩的飯菜扔掉,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張立峰看在眼裡,“光盤計劃”“早餐行動”适時推出,并一直延續至今。這些都逐漸影響并改變着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

張立峰即将出版的專著《農田生産工程學》,用他親身經曆的案例,生動地闡釋了宏觀生态學的理論和技術。他說,教學、科研、生産應該一體化,三者互相促進,互相補充。

現在,張立峰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向新的目标邁進,心裡裝着農民利益和國家需求的他們,把農田機械化生産作為新的科研目标。白蘿蔔播種、甜菜移栽機械化正在研制中。可以預見,未來的壩上農田生産将是一派新的景象。農忙季節,農業機械替代人工在忙碌着。壩上的人們将會收獲新的希望。

作者:王玉倩 杜雄 楊曉麗

上一條:【農大好故事】“經濟王”念好緻富經
下一條:【農大好故事】大道至簡 平淡為真


版權所有:澳门新莆京-www.4117.com|官方网址-百度百科

地址: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    電話:0312-75213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