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莆京4117.com
德潤農大
當前位置: 首頁 · 德潤農大 · 正文
【農大好故事60期】學生培養在田野 成果産出在大地
日期:2018-01-15 信息來源: 點擊數:

——記我校“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作物學教師團隊

1國家級教學名師馬峙英_副本.jpg

國家教學名師馬峙英教授

這支教師團隊曾獲“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有2位國家教學名師,1位全國優秀教師,4位河北省教學名師,1位河北省模範教師,2位河北省優秀教師……

這支教師團隊以德修身、德以養學、以學立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奉獻意識和家國情懷。

這支教師團隊是“太行山道路”的踐行者,“艱苦奮鬥、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是他們永遠的底色。

這個“團隊”,就是首批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澳门新莆京4117.com作物學教師團隊。

走近作物學教師團隊

馬峙英、李存東、陳景堂、李雁鳴、張立峰等團隊主要成員的周圍凝聚着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這個教學團隊在農大被公認是一支惜時如金、無私奉獻、朝氣蓬勃、勇于擔當的集體,2010年教育部授予這支教學團隊“國家優秀教學團隊”稱号。團隊建設方面始終堅持團結協作、典型示範、持續發展的理念,長期堅持“傳幫帶”,使團隊的優秀品質不斷傳承。

團隊帶頭人馬峙英教授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國務院特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北省巨人計劃領軍人才。在他帶領下,團隊建設成績斐然。培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河北省教學名師4人,省“百人計劃”人才1人,省管優秀專家7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5人,河北省百名創新型人才工程2人,河北省青年優秀拔尖人才2人;國家和河北省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站長)12人,國家、省作物生産專家指導組組長、成員6人,國家、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11人,建成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團隊和河北省高端人才創新團隊各1個。

特色教學,培養創新型農業人才

“以課堂為基礎、以現場示範為驗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用科研反哺教學,讓同學們到田間地頭實踐體驗,這些是團隊教學的特色。”團隊帶頭人馬峙英教授介紹道。經常帶着學生到試驗田上課,比如玉米授粉時,我們會手把手教同學取下套在雄穗、雌穗上的隔離紙袋,将花粉均勻灑在雌穗花絲上……”團隊主要成員陳景堂教授說。團隊成員努力在實踐育人、科研育人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成才。

在實踐教學時,團隊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達到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完美結合,整合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帶動,豐富實踐内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台,教育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

科研反哺教學,把前沿的農業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才能培養出創新型農業人才。近年來團隊重要科研立項97項,依托着這些科研項目,團隊吸收本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把解決實際問題與學生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以團隊成員主持參與的“糧食豐産科技工程”項目為例,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實習生、研究生等常駐海河平原一線研究現場,在實際操作中和老師們一起播種、收獲、考種、整種、制定計劃,結合專業研究成果,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方案。同學們在科研之餘,還為農民普及農業科技小常識、協助農業生産工作等。該項目組先後培養研究生102名,發表論文249篇。團隊培養的畢業生中一大批已經在國内的農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包括國内著名研究院所的科技工作者、農業企業經理人等人才。

潛心研究,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科研從來不是守在象牙塔内,而是紮根在大地上。農業科研的條件一直都是艱苦的,但團隊成員以對科研工作的熱愛與執着,頑強地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着。

響應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順應作物學科未來發展趨勢,以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為使命,團隊成員紮根田野、默默耕耘,在農作物育種及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産生了突出的社會經濟效益。團隊在馬峙英等團隊骨幹成員的帶領下,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科研項目,在開展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高産、優質、抗逆育種基礎、優良新品種的選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團隊積極搭建平台,建成作物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等省部級科研教學平台11個,五年争取到國家和省部級以上課題110項,争取到科研經費1.3億元。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審定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農作物新品種19個,發表科研論文400餘篇(SCI收錄1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Biotechnology刊物上的兩篇論文,為2015年全球高影響力論文,進入農業科學ESI全球前1%,其中,陸地棉測序論文是全球熱點論文。

服務社會,為三農提供技術支撐

“搞農業的教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和教學之外,還要義不容辭地作社會工作的志願者,把技術和成果向社會推廣,為‘三農’服務。” 團隊主要成員李存東教授道出了團隊成員們的共同心聲。所以,知行統一、服務“三農”是這支團隊多年來的矢志追求。

團隊主持的國家糧食豐産科技工程,已持續開展了十四年,集成了豐産、高效、節水栽培技術體系,為河北省糧食生産節本增效作出了巨大貢獻。該技術在黃淮海76個縣推廣應用,增産小麥、玉米506萬噸,增加經濟效益101億元。

在棉花生長季節,團隊成員跑遍了河北省乃至北方棉區,深入田間了解棉花生産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舉辦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班,泥一身汗一把地與棉農打成一片。而随時接受電話咨詢,更是棉花生長季節的家常便飯。

多年來,團隊成員們憑着“撲下身子走進田間地頭,放下架子走近千家萬戶”這種接地氣的勁頭,有力支撐了團隊的科研項目,同時在為農民服務中解決了“打通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以實際行動踐行着“艱苦奮鬥,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

團隊還在高寒壩上地區首次成功突破了大白菜、白蘿蔔、圓白菜、食用菌等生産技術。“一畝園,十畝田”的經濟效益使錯季蔬菜在壩上及内蒙臨近地區迅速推廣。如今,在壩上及晉、蒙長城沿線地區得到廣泛應用,年淨增純效益1.36億元,僅河北壩上地區錯季蔬菜面積就達60餘萬畝,占區域耕地面積的4.7%,産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并遠銷泰國、新加坡等地。僅此一項收入就占了當地農民總收入的近33%,一舉成為壩上高寒半幹旱區新興的農村經濟支柱性産業。

2國家級教學名師李存東_副本.jpg

國家教學名師李存東教授

3省級教學名師陳景堂_副本_副本.jpg

河北省教學名師陳景堂教授

4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李雁鳴教授_副本.jpg

河北省模範教師李雁鳴教授

上一條:【農大好故事64期】探索棗基因組的秘密
下一條:【農大好故事61期】老樹春深更著花


版權所有:澳门新莆京-www.4117.com|官方网址-百度百科

地址: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    電話:0312-75213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