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莆京4117.com
德潤農大
當前位置: 首頁 · 德潤農大 · 正文
【農大好故事•校友篇99期】喜看稻菽千重浪
日期:2022-04-08 信息來源: 點擊數:

[編者按]“農大好故事”開設“校友篇”專欄,遵循好故事一貫堅持的“大專家小細節,小人物大道理”表現手法,把握“以小見大”的原則,尋找校友中雖平常亦感人,雖平凡亦精彩的人和事。通過我們的欄目,讓熟悉或不熟悉的校友走近我們,傳遞着農大人特有的品質與境界。本期推出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講述大豆研究專家、園藝學院1997屆畢業生田志喜的故事。

喜看稻菽千重浪

——記大豆研究專家、園藝學院1997屆畢業生田志喜

D1A4

榮獲談家桢生命科學創新獎并作報告

去年年底,在北京舉行的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了10項2020年度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引領性、開拓性、突破性重大進展。

我校校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志喜的“首次繪制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位列其中。田志喜從立志研究大豆至今,在創制革命性的大豆品種這條路上已經探索了十年,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如今,已經成為該領域最具國際學術影響的科學家之一。

從果樹到大豆的三次跨越

最初,田志喜并不是研究大豆的。本科與碩士階段在我校學習果樹專業,大學期間就表現出嚴格的自律精神和超強的學習能力,生活樸素,禮貌待人,尊重師長,團結同學,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讀研究生時,他對科研具有濃厚的興趣,創新意識強,善于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完成的畢業論文被評為澳门新莆京4117.com優秀論文。田志喜的碩士導師張玉星教授談起自己的開門大弟子感觸頗多“志喜身上具有很多優秀的品格,正直善良,做事認真,做人謙卑,特别是有一顆真摯的感恩之心。他常說自己從一個農家子弟進入到大學校園,學到了高深知識,學會了如何做人,得益于澳门新莆京4117.com良好的校風和育人環境,是母校給了他成長中的寶貴财富,激勵着他砥砺前行。他身上那種求學不畏艱辛、科研瞄準前沿,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高尚的協作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們才對他有了更高的期待——不負韶華,不辱使命,定将鑄就未來的輝煌”。畢業多年在談到母校時,田志喜表示“走過了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經常有人問起,您很踏實、誠實、樸實、務實,您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啊?每每此時,我都驕傲的回答:澳门新莆京4117.com。”

2000年田志喜畢業後留校從事他最愛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01年,田志喜被借調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協助申報項目審批等相關工作。在那裡,田志喜“大開眼界”,接觸到了許多此前不甚了解的領域,求知欲再度被喚起,他下決心要繼續讀博。他将目标鎖定在更側重基礎研究的遺傳發育所,由此田志喜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跨越。

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一直從事應用研究的田志喜此前較少接觸此類内容。為了備考,他聽說自己以前的同學在教授“分子生物學”課程,于是他一有空就跑去聽。考博成績公布,田志喜被錄取,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

博士畢業後,田志喜前往美國普渡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真正的考驗也從此開始。之前還算順利的他,初到美國,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博士後所進行的研究與博士階段并不相同,無從銜接,他又要從頭學起。此外,面對當時空無一物的實驗室,他還承擔起了從零開始組建實驗室的任務。

剛一開始,科研進展得不順利,實驗室工作繁重,田志喜越做越覺得迷茫。田志喜至今記得,那年普渡大學所在的印第安納州經常下大雪,他在齊膝深的雪中艱難前進,一如他當時的心境。但田志喜不想坐以待斃,為了盡快找到正确方向,他白天在實驗室工作,晚上回到家中自學生物信息學相關内容,拓展研究領域。

但轉折很快到來,快速掌握生物信息學知識讓田志喜很快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接連産出多項重要成果。2010年9月20日,田志喜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他回國接受遺傳發育所的考核答辯。

半年後,心系祖國的田志喜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遺傳發育所任職,開始了獨立探索的科研生涯,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跨越。

但回來以後研究什麼,成了困擾當時田志喜的大問題。“水稻、玉米當時都考慮過,反而是大豆以前接觸的比較少。”他遲遲難下決心,反複與學界好友、遺傳發育所領導等交流探讨。

借着對大豆重要性的初步認識,田志喜決定挑戰一下。“我們國家每年要進口那麼多大豆,能否實現自給自足呢?”他回憶道。

田志喜給自己定下了目标,先紮紮實實做5年基礎研究。4年後的2015年,田志喜因在大豆領域取得的突出成果,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他愈發相信,選擇大豆是正确的,而他也實現了自己的三次跨越。

做中國的大豆基因組平台

田志喜的實驗室位于遺傳發育所6樓。進入辦公室前,一出電梯,就能看到一幅醒目的标語——“為中國大豆之崛起而奮鬥”。這是田志喜給自己和實驗室團隊成員立下的目标和口号。

田志喜最初的想法是在5年基礎研究結束後,全力以赴攻關大豆固氮。本科時,他就比較關注這方面,“這是那種一想到就會讓科學家感到興奮的研究”。但随着對大豆了解得愈加深入,田志喜愈發覺得作為大豆科研人員的壓力與責任。“我國的大豆現狀不容樂觀,還是想做一些能直接解決現實問題的研究。”他說。

田志喜心裡清楚,要提升國内大豆的總體産量,首先要在基礎研究上下功夫。“我國大豆平均畝産僅為130公斤左右,而世界主要大豆生産國平均畝産已可達220公斤,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他分析,導緻這種現狀的原因,除了有限的自然地理條件外,育種水平不足也是一大短闆。田志喜和團隊培育的兩個大豆新品系,TZX-1736、TZX-805以畝産264.8公斤、263.3公斤,創造了耐鹽堿大豆新品種的畝産紀錄,遠超2020年我國普通耕地大豆平均畝産。

結合此前學習過的基因組學的相關知識,田志喜意識到這其中還有許多工作可做。此前在植物界,一直沒能找到一個可以全面地将不同個體的基因組整合到一起的方式,而關于大豆基因組的相關内容則更是少之又少。田志喜想試一試,他想做一個中國的大豆基因組平台。田志喜聯合多位科研工作者,對來自世界大豆主産國的2898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和群體結構分析,從中挑選出了26個最具代表性的大豆種質材料,并以我國自主培育的“中黃13”等大豆品種為基礎,對其進行高質量的基因組從頭組裝和精确注釋。同時,他們借鑒人類基因組相關研究的工具及方法,最終成功構建出了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分析,這是全球首次在植物中實現基于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2020年6月17日在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頂刊《細胞》雜志在線發表了,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大豆振興争朝夕

多年的勤奮耕耘和創新研究讓田志喜收獲了各種不期而至的榮譽。他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青年之星金獎”“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受到國家“優青”“傑青”等項目資助,被評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21年又獲得了“談家桢生命科學創新獎”和“科學探索獎”。

“田志喜在大豆種質資源演化遺傳基礎、重要農藝性狀調控網絡解析和分子設計育種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大豆産學研的高效發展,已經成為該研究領域最具國際學術影響的科學家之一。”

田志喜覺得自己十分幸運地生活在好時代、趕上了我國對科學研究的空前重視。“無論是硬件條件還是創新環境,都使得我可以大膽去開拓。” 田志喜說,他希望與全國大豆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繼續開拓創新思維,夯實基礎研究,推動大豆走向精準育種,在10至15年實現全國範圍内單産翻番,使我國大豆自給率從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左右。田志喜心中仍有壯志待酬,他的目标是實現大豆精準育種,用一粒種子實現強國夢。

“完成大豆振興的曆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我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就在眼前。”田志喜說。

人物介紹:田志喜,1993年考入我校園藝系果樹專業攻讀學士學位,1997年推免我校園藝系果樹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03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赴美國普渡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1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回國。他回國後一直從事大豆功能基因組研究。目前已成為大豆種質資源演化遺傳基礎、重要農藝性狀調控網絡解析和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最具國際影響的科學家之一。

(備注:部分内容來自媒體報道)

173E9

在實驗室

22EDA

在大豆育種田篩選目标種質

作者:園藝學院 編輯:澳门新莆京4117.com 楊曉麗

上一條:【農大好故事•校友篇100期】鐵肩擔法義,潛心夯實務
下一條:【農大好故事•校友篇98期】雄安新區的“掌燈人”


版權所有:澳门新莆京-www.4117.com|官方网址-百度百科

地址: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    電話:0312-75213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