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莆京4117.com
德潤農大
當前位置: 首頁 · 德潤農大 · 正文
【農大好故事校友篇97期】父子兩代人 一生農大情
日期:2022-03-28 信息來源: 點擊數:

[開欄語]2022年10月,澳门新莆京4117.com将迎來120周年華誕,在這120年間,無數人與農大相遇,在這裡度過最寶貴、最幸福、最精彩的大學時光。農大悠久而輝煌的辦學曆史、深厚而特色的文化傳承,嚴謹而務實的校風學風,擔當而勇于作為的精神風貌,質樸而厚道的為人品質,這些帶有農大烙印的特征與品格,已經深深地融入莘莘學子的血脈。

從本期開始,“農大好故事”開設“校友篇”專欄,遵循好故事一貫堅持的“大專家小細節,小人物大道理”表現手法,把握“以小見大”的原則,尋找校友中雖平常亦感人,雖平凡亦精彩的人和事。通過我們的欄目,讓熟悉或不熟悉的校友走近我們,傳遞着農大人特有的品質與境界。首期推出的是《父子兩代人,一生農大情》,講述李德純、李乃超父子兩代農大人的故事。

父子兩代人 一生農大情

——記校友李德純、李乃超的故事

李德純、李乃超父子二人與澳门新莆京4117.com有着深厚淵源。父親在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求學,1937年參加抗戰,為國捐軀;兒子1963年從部隊轉業到我校,從事宣傳和德育工作,一生耕耘,留下美名。這父子倆的故事要追溯回100多年前。

抗戰英雄李德純

李德純,河北霸州人,1898年生人。1923年畢業于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專門農科七班。李德純大學畢業後不願追随商業大亨、政界要人做應聲蟲,懷着“造福桑梓,智甲一方”的願望,回到家鄉霸州北崔家堡辦學校開展義教,他采取複式教學,所教學生從六七歲到十六七歲。同時,他利用在學校學習到的先進農業知識,開展農業科學試驗,推廣果樹生産新技術。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後,日寇侵占華北,李德純胸懷救國救亡,勵志圖存的志向,毅然投筆從戎,在家鄉組織地方抗日武裝加入八路軍120師,在120師晉綏野戰軍工作,曆任采購處主任、供給部副主任等職。工作中想方設法打破敵人封鎖線,保障部隊供給。1945年在保衛延安作戰中,因公殉職于綏德縣。

至今,李乃超家中還珍藏着1946年7月由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賀龍、副司令員張宗遜、副政委李井泉等簽發的“光榮犧牲證”,1983年6月由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兩封家書

李德純離開家鄉時,李乃超隻有8歲,此後就再也沒見過父親。

在抗日烽火中,奔波于戰場上的李德純始終不忘對孩子們的教育,他曾托人捎回一封家書,信中囑咐母親“無論多麼艱險,環境多麼險惡,也要把孩子們培養成對中華民族有用的人,有益的人。孩子們應該有志氣,要有雄心壯志,學習戚繼光的雄才大略,靠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靠父母在社會上立起來。”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全家珍藏着這封信,一有機會就拿出來看看,從信裡汲取無窮的力量,看到美好的希望。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乃超在到農大工作前也曾參過軍,打過仗,傳承着紅色基因和光榮傳統。為了紀念父親,退休後的李乃超先生通過同族親人回憶,記錄了父親的抗戰事迹和紅色家風傳承,撰寫了《不能忘卻的日子—一個普通家庭的抗戰記憶》一書。

時光匆匆而過,李乃超先生已到90高齡,2019年12月,李乃超就像當年父親那樣,提筆給他的兒子寫了一封信,信的開頭這樣寫道。

“兒子:我倆都是老年了。我90歲,你媽87歲。在社會歸屬上,我是烈士的兒子,三個研究生的父親,教授的職業奉獻,老幹部的基本素質。雖未蓋棺,也可論定了。我們家的傳統家史,應該讓子孫了解,把優良傳統的接力棒傳下去。到了應該講、必須講的時候了。”他一一叮囑孩子們。現在,三個孩子一個在保定,兩個遠在異國他鄉,每次回來,都要去烈士陵園祭拜爺爺,把紅色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兩封紅色家書,一封是血氣方剛的父親寫于戰火紛飛的戰場,惦念的是孩子們的教育與成長;一封是延續着紅色血脈的兒子成為了父親,寫于時光靜好的晚年,叮囑的依舊是把優良傳統的接力棒傳下去。

愛的本質是給予

李乃超先生到農大工作後,一直從事德育教學研究工作,一直活躍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線。很多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在回憶李老師時都說:李老師講課入情入理,曆曆在目,課後還經常到宿舍做我們的思想工作。

李老師常說,愛的本質是給予。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數不清的人生課題,在學習、是非、功過、友誼、愛情等方面難免有一些苦惱,他在工作中除了講好課,還經常深入到同學當中,觀察、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做個别同學的思想工作,為他們排憂解惑。他以真心換真心,打動同學們的心。

他寫的論文大都是關于如何加強大學生品德修養。他寫道,思想品德課的講授,必須在“近”與“新”上下功夫。“近”,就是善于抓住同學們最關心、最渴望、最苦惱的問題,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新”,就是用适應時代潮流,推進改革的全新的觀念,去啟迪、武裝同學。在選材及方法上,力求使學生聽得進,信得過,記得住,行得通,用得上。力求做到入情、入理、入耳、入腦,吸引同學們參加學習,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更好地塑造新一代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在李老師家中的多寶櫃上,擺放着“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校教學督導工作突出貢獻者等獎章和獎牌,這是李乃超先生的榮譽也是對他工作的肯定。

捐款設立獎助學金

2021年6月30日,李乃超、吳鳳梅夫婦的一個舉動在學校引起不小的轟動。他們将平日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50萬元捐獻給學校,設立獎助學金,用以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學校在李老師家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捐贈儀式,當大家走進李老師簡樸而整潔的家,環顧周邊簡單的陳設、有些過時的家具,再看到坐在輪椅上的李乃超先生和他身旁的吳鳳梅老師,笑臉盈盈,始終洋溢着喜悅而滿足的笑容,大家無不動容,為兩位老先生的大愛情懷和善行義舉而感動。

吳鳳梅老師說,退休後他們老兩口仍然經常思考還能為學校、為學生做些什麼?時值建黨100周年,作為老黨員,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把多年積蓄捐出來,為學校做點貢獻,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大家由衷地敬佩這兩位老黨員。這不僅是一筆物質财富,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父子兩代人,一生農大情。李德純烈士用生命寫就了那個年代農大畢業生的愛國情懷和勇毅剛強,李乃超先生秉承紅色家風,三尺講台,教書育人,捐款助學,仁者大愛。

“一生苦耕真善美,傾心一顆曲求直。鬧市不落媚俗氣,自尊自重永求進。”這是李乃超先生自題詩,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願李乃超夫婦健康長壽,福澤綿長!

67C97

抗戰英雄李德純

1CDE5

三尺講台,教書育人,捐款助學,仁者大愛

17E28

校領導為李乃超、吳鳳梅夫婦頒發捐贈證書

作者:澳门新莆京4117.com 楊曉麗 編輯:澳门新莆京4117.com

上一條:【農大好故事•校友篇98期】雄安新區的“掌燈人”
下一條:【農大好故事96期】2020-2021年度優秀職工風采


版權所有:澳门新莆京-www.4117.com|官方网址-百度百科

地址: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    電話:0312-75213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