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莆京4117.com
德潤農大
當前位置: 首頁 · 德潤農大 · 正文
【農大好故事95期】讓農民的期望成為奮鬥的“梨想”
日期:2021-11-22 信息來源: 點擊數:

——記“互聯網+”首金曆程中的農大人

18EC8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的舞台上,經過激烈角逐,我校園藝學院2017級博士生李剛、2018級本科生于新樂帶領團隊憑借《梨想——梨果産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項目,曆史性地斬獲全國總決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本屆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全國共設54個金獎。此次獲獎,是我校同時也是河北省曆史上首次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金獎。

2017、2018我校連續兩年承辦河北省“互聯網+”大賽,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持續高漲。紅旅項目立足我校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特色,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科建設方向,成為備賽的重點和亮點。《梨想》項目團隊是以國家梨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玉星教授為首,由我校19名教師和博碩研究生、本科生34人組成的師生團隊。項目以實現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為時代背景,以邢台威縣10年梨果發展曆程為産業背景,在我校“一道路兩精神”的指引下,通過許建鋒、張佳景等指導教師精心設計,講述了農大人堅守強農夢想的“紅旅”情懷。

使命在肩,有擔當的農大人

威縣是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生活過的革命老區,但曾一度貼着“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财政窮縣”的标簽。2010年,團隊接到了國家現代農業産業技術梨體系“省力化栽培技術與模式”研究任務。那時,剛剛進入河北農大園藝學院的學生李剛、趙曙良、許騰飛帶着對專業的憧憬加入了梨博士團隊,跟随指導教師張玉星、許建鋒開啟了躬耕梨栽培技術的研發道路。團隊與原河北省林業局曲憲忠等省内外知名果樹專家組成“科技智囊團”,探索适于威縣的“三新四化”栽培模式,并按照工業化生産理念,制定了綠色A級梨生産技術标準,有力推動了中國梨栽培由落後模式向現代化模式的轉變。團隊成員趙曙良回憶剛到威縣時,做土地資源調查一走就是一個月,每個人除了背着各種調研材料和工具,還背着鍋和菜,餓了就在山坡上煮飯吃,吃完繼續趕路調研。項目路演人李剛回憶說:“搞研發那幾年,是真苦,但看着威縣的貧困狀況,确實不忍心離開。回到學校寫總結、查資料、編方案、做試驗,又惦記着快點回去,早日把梨園建起來,威縣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鄉。”截至2018年,團隊幫助威縣建成标準梨園10萬畝,梨樹種植讓老百姓過上了“流轉土地掙租金、入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紅金”的“三金”生活,徹底擺脫了貧困。這一年,“四化”模式開始在全國推廣,目前已輻射到26個省份,建成現代化梨園50餘萬畝。河北省近10年來的新建梨園,90%以上都使用了這項成果。近10年,3285天,梨想團隊用技術耕耘夢想,用汗水堅守信仰,擔當了“太行山道路”賦予農大人的使命。

青春領航,勇創新的農大人

梨花白,梨果香,梨農脫貧奔小康。但如何鞏固脫貧成果,蓄積助“威”奔小康的科教力量,教師許建鋒接過了創新服務的大旗。将教育與産業、師生與農民對接,組建了以園藝專業2016級、2018級本科生劉東亮、于新樂為核心的公益創新服務隊伍,開啟了項目在引領教育、公益造血、志願服務等方面的傳承探索。項目依托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等活動,每年吸納在校生30-50人加入服務團隊,構建了博士帶碩士、碩士帶本科生的擔當傳承久效機制,夯實了項目自身的成長力和輻射力。團隊學生身體力行,變身成了“老師”,博士主抓技術指導與資源對接,碩士主攻農民培訓,本科生負責電商運營和特色活動,通過引入教育,形成了造血式幫扶,有效解決了脫貧後的返貧問題。團隊成員劉東亮感慨地說:“駐村日子比學校生活要辛苦很多,累了病了大家就相互打氣,想想‘崇德、務實、求是’校訓,既然學了農,就把事兒做實,對自己、對學校、對農民都有交代。” 一批批梨想人通過重走太行路、奮鬥脫貧路、共建緻富路,從中受到了思想洗禮,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凝心聚力,同奮鬥的農大人

《梨想》的成績離不開協作與互助。在實踐一線,專業教師與一批批學生幫助農民建設果園、掌握技術、整合資源,進行産業升級;在競賽一線,團隊連夜讨論、總結、制作參賽材料。“這樣高強度地腦力體力運轉離不開團隊的合理分工與配合”,項目負責人于新樂說,“核心成員把控項目邏輯,PPT、視頻制作人員以及後勤保障人員各司其職,圍繞階段重點進行動态調整”。國賽現場賽前,團隊自覺成為了李剛的陪練,對語速、表情、手勢、語句、措辭進行全方位地同步疊代。雙創中心出謀劃策,聘請企業導師圍繞項目邏輯、内容凝練、模式構建提出建議,指導成員在衆多科研數據資料中凝練内容主線。指導教師張佳景圍繞“紅色築夢”主旋律,制定講述邏輯,設計語言細節,講項目的同時渲染出農大人“用青春奉獻農業”的感人曆程。多部門搭台互助,衆多師生幕後擔當, 形成了我校雙創工作發展中新的裡程碑。回首這段扛旗奮鬥的日子,李剛感慨:“雖然頭發越來越少,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了鄉村振興隊伍,覺得值了!”

接續奮鬥,有傳承的農大人

“我們的理想是振興祖國的梨産業,在鄉村振興的舞台留下我們農大人的影子”,這是項目路演的結束語。如今的威縣,梨樹多了,風沙小了,村莊美了,百姓富了。沒事到梨園裡去轉一轉,就跟城裡逛公園一樣。曾經參與威縣建設的200餘名梨想人,畢業後也留在了農業發展領域,帶着農民的期望,在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奉獻着光和熱,用自己的一生事業去踐行“艱苦奮鬥、甘于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

采訪最後,團隊成員說:“兒時的夢想是走出又窮又偏僻的山溝,向往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如今,學有所成之時,我們的理想就是回到有山有水的家鄉,一起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真心感謝學校領導、學院和部門領導的高度關注,企業導師的創業引領,指導教師的用心陪伴,同學們的不離不棄,這個大家庭是我們心底最深的溫暖。梨想人會用幹事創業的實際行動,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更多領域開花結果。”

團隊用10年經曆在全國舞台上講述了農大故事,而這故事是無數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農大人的縮影;是無數在精準助農、人才支農、科技強農中默默付出的農大人的縮影。

11A2B

團隊成員集體研讨項目

177A7

李剛(左)、于新樂(右)帶領團隊斬獲金獎

作者:園藝學院 創新創業指導中心 攝影:澳门新莆京4117.com 趙淩雲 編輯:澳门新莆京4117.com 楊曉麗

上一條:【農大好故事96期】2020-2021年度優秀職工風采
下一條:【農大好故事94期】以設計為名 赴結構之約


版權所有:澳门新莆京-www.4117.com|官方网址-百度百科

地址:保定市蓮池區靈雨寺街289号    電話:0312-7521304

Baidu
sogou